在《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16万亿!大健康红利释放还有四大难点》一文中,我们分析认为大健康行业红利释放有待破解四大难题。
尽管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依然吸引各路资本、企业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
比如,美团医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健康,巨头纷纷入局;叮当快药、1药网、饿了么也布局O2O送药服务。
继国务院办公厅4月颁布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月印发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后,地方政府纷纷积极跟进。
比如,5月31日合肥高新区集中落地生命健康产业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约为175亿元,项目涵盖高端医疗器械、生物药、高端仿制药、医药服务等领域。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都把大健康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推动。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7个省(市、区)出台健康产业、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或者专项规划,依托本地特色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重点项目打造产业集群。
在此背景下,大健康产业将如何发展?福卡智库认为,未来大健康产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放在历史的纵轴中看,大健康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当下的乱象是发展初期社会方方面面磨合的应激反应,说到底,大健康是大消费的初始大台阶,大健康消费是消费升级的产物。
未来大健康产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首先,“补丁式并购”将频发不断。
鉴于大健康产业链多,各环节彼此交叉,通过补丁式并购来为企业按需扩张或补缺将是行业消化过剩的自然整合。
从大健康产业核心领域的内在需求来看,鉴于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周期长、专业性高,对于投资基金而言,出于存续期以及流动性的考量,相比等待企业上市,其往往更愿意根据不同临床阶段(每期临床都有一个市场价格,如通过二期临床的价格将明显高于一期)选择并购退出,以此实现快速回笼资金;
对于技术需求企业而言,通过市场方式直接并购品种,可以更快完成战略布局,而对于众多的小企业来说,和大企业合作也能找到更大的生长空间。由此推断,此阶段的并购更多是良性化的市场选择。
其次,细分行业分道扬镳。
一方面,生产制造领域将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即低值、重复性严重的医疗机械或制药细分领域将成为去产能重点,而大型器械制造因市场需求增加和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将夯实“赢家通吃”的格局;
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服务领域可凭借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成功而延伸至上下游产业环节,其差异化竞争的点相对较多,在竞争中企业的存活力相对较强,因此其总体上将是总量井喷、个体盈利趋小的局面。
再次,不断调整成为趋势。
大健康产业主要依托于人的服务,具有本土性和属地性,也有需求的永恒性。因此,未来服务半径与目标客户定位也会因为行业的过剩而进行调整。
如当下江浙沪诸多地区的医疗中心虽普遍将自身定位于服务整个长三角甚至全国的高端人群,但其最终或因周边载体过剩而沦为辐射周边城镇,届时周边的普通民众反倒将成为享受高定位服务设施的主要群体。
基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释放大健康产业发展红利,政策层面将如何破解产业发展乱局?
对于政府而言,大健康正处于初级形态、其发展势不可挡,在过程中产生混乱虽情有可原、但必将以大整治来收敛。
既不能一放就乱,一味放任容易让行业被资本劫持,对待生物生命经济仍要保持一定的谨慎性;又不能一管就死,在生物技术作为继信息技术之后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成为各国争相哄抢的对象、各国决胜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之际,中国不能落下。
未来或需探索大政府+大市场模式,即搭建政策多维度的前置性配合+市场灵活多样、及时调整的标准化管理的双轨道互通的新监管。
具体而言,政府在完善机制体制框架性建设,让大健康市场行为明确边界、有法可依的同时,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寻找支点撬动市场力量,就如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让具体的监管举措纳入大市场监管范畴,真正让“内行管内行”。